年来世界苹果生产发展重心东移,从欧洲转向亚洲,主要是中国、印度、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
而中国的贡献无疑是第一位的,目前种植培养面积3000万亩左右,产量4100多万吨。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调整。
苹果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经过近40年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我国苹果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面积、产量增加到世界第一,优势产区布局更优化,品种更加多样化,苹果加工能力也明显提升。
从我国苹果种植培养面积情况去看,2014—2015年,我国苹果种植培养面积基本稳定在3500亩左右,由于2016年果农种植苹果利润水准的一下子就下降,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使得我国苹果种植培养面积会降低,之后基本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
但是,几年的果价低迷和自然灾害已经把果农逼到了崩溃的边缘。也暴露出了我国苹果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苹果产能过剩,价格波动大,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过高,大国小农栽培模式造成标准化程度低,果品质量的均一性差、市场竞争力不强,果园硬件及装备落后,自然灾害加大,风险加剧。
更为直观的是我们不断地听到、看到果区挖树的消息,较为严重的是西北产区,譬如礼泉、旬邑、洛川、长武、淳化、扶风、富县、黄陵、宜川等陕西苹果优生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砍伐。此外,河南、东北、山东、河北等果区近两年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砍伐,面积也不小。一方面是由于果树树龄老化、品种更新不及时难以适应当下市场;另一方面因为果农老龄化严重,管理苹果较为麻烦,种不动了。此外,退林还耕政策下,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基本农田内的果树也有一定可能会直接挖掉。有人预测,2022年陕西、甘肃、河北、河南一带挖树在三成以上。
如果按照这一个趋势下去,有人大胆预测,2022年年底中国苹果种植的实际面积可能会下降到2000万—2500万亩,2023年砍伐可能将继续,届时恐怕会跌落2000万亩。
据山东省苹果产业协会统计,今年全国苹果主要产区套袋数量,平均比去年减少30%以上。其中,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比去年减少30%以上,山东、甘肃、辽宁比去年减少25%。2022年苹果产量远少于去年已经基本成为定局。
近年,我国苹果产业区域调整和布局优化,生产重心西移北扩趋势明显。2007年至今,我国苹果种植的重心向西偏移了670公里,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并会对早中熟品种的结构和布局形成很大的冲击。
具体表现为以陕西、甘肃为代表的西部地区,苹果面积依然在相对快速地扩大;同时,以云南昭通、贵州威宁、四川盐源和西藏林芝市为代表的西南冷凉高地苹果面积发展非常迅速,其早中熟品种的表现和竞争力非常好,完全有几率会成为一个新的、具有特色品质的苹果产业片区。新产区的发展会对传统果区,特别是环渤海湾地区和黄土高原优势区的东部地区产生严重的冲击。
由此,山东苹果面积由1996年的960万亩迅速下降到了300多万亩。同一时期甘肃苹果生产发展非常迅速,由10年前的20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60万亩,发展势头还在继续。陕西优生区向延安、榆林北扩,渭北南部面积减少,北部面积稳定,陕西山地苹果面积增加,目前山地苹果面积达到200万亩,全省面积900余万亩。
而且,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区区域布局更优化,苹果正在由低海拔区域向高海拔区域转移。过去认为黄土高原地区苹果最适栽培区域为海拔800—1200米,近年经过淘汰,800米以下区域苹果园已经较少。今年5月2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快速推进苹果产业高水平发展的意见》。重点任务之一是调整区域布局结构,针对陕西苹果产区三大区域,提出了“逐步调减渭北南部,巩固提升渭北北部,适度发展陕西山地”的思路。目前陕北南部山地苹果栽培面积达到了200万亩。甘肃平凉的静宁、庄浪、庆阳等地苹果产业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1500米区域。山西南部运城地区的栽培面积近年在迅速减少,晋中地区面积在逐年增加,北部高海拔区域的苹果品质更好。
在烟台等苹果产区,苹果产业普遍面临“人老、树老、品种老”的问题,导致果农投入在增加,收益增长却缓慢。
中国苹果生产环节的土地产出率只有果业发达国家的65%左右,生产环节的资本回报率大致只有果业发达国家的19.2%,劳动投入回报率只有果业发达国家的9.5%。
我国苹果的种植规模和产量规模远远领先于其他几个国家,位居世界第一,但是苹果单产却比发达国家低了三分之一(发达国家每公顷在30吨以上,中国只有20吨多一点)。如果提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能节约大约1000万亩耕地。
然而,我国老果区存在大量的低效果园,这些果园栽培模式落后,果树树龄老化,品种更新不及时,果品品质较差、效益低。因此,改造低效果园,提质增产成为各产区重要的工作。改造低效果园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1.大力推广“以间伐为主的改形修剪”技术,调减亩栽植密度,调减大枝数量,培养合理的树形结构,通过改进修剪方法,培养优质结果枝。
2.培肥地力及地面管理。我国的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很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自然中土壤有机质的大多数来自。因此,果园生草或者覆草,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墒情,改善果园小气候。
此外,针对果园土壤障碍,如渤海湾产区酸化、有机质低、板结等问题,还需要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等具有改良土壤功效的特肥。
3.通过高接换优的方法改换品种。现在已经有一套非常成熟的高接换优技术法,当年换头,二年成形与见花,3—4年即可丰产,同时能改换树形,优化树体结构,提质增效。
品种要多样化发展(包括色泽、个头、风味、熟期):早、中、晚熟相互搭配(2∶2∶6),大、中、小果都要有,红、黄、绿色彩缤纷,鲜食、加工搭配。同时,要注重区域的差异发展,以陕西为例,渭北南部低海拔地区以早中熟品种为主,渭北中北部地区以中晚熟和晚熟品种为主,延安北部和榆林以中熟和中晚熟品种为主,一个县区主栽品种以2—3个为好。
近年,我国科研工作者选育了不少苹果的新品种,比如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教授团队历经20余年杂交自主选育的苹果新品种瑞雪、瑞阳、瑞香红受到各地群众的青睐。果农在选择新品种时,应选择好吃、好看、好管的品种。好吃排在第一,因此选择新品种优质是前提,优质的标准是风味酸甜适口,色泽鲜艳,大小适中,香味浓郁,质地脆,耐存储。
此外,市场行情报价决定品种发展的新趋势,而市场行情报价取决于消费者,因此,未来的品种必须更好地满足那群消费的人的口味,适宜不同花钱的那群人的需求,比如老人、小孩、年轻人,男、女,以及不同职业的需求。
培养新型苹果经营组织,最重要的包含农业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建立适度规模化苹果园。在苹果生产、贮藏、加工、运销等主要环节逐步实现由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向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变,逐步的提升驾驭市场、抵御风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现代栽培模式的内涵包括资源使用强度小(节省肥、药、水、土地、人工),机械化程度高(能用机械绝不用人),环境友好可持续(保证多年以后还有果园)以及资本回报率和劳动生产效率高(生产者和投资人挣钱、劳力者有尊严)。
至于经营规模,关键是要在资本、科技、机械化、管理劳作时间、经营方式等条件下有一个适度规模。只有达到这个规模,才会有最佳效益,低于或者超过,均有可能效益不足及效益递减。经营规模大小还与经营户的水平、资源、实力、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不是规模越大越有效益,但规模小,一定效益小,所以要适度规模。欧美果农大多在500—600亩,日韩在200—300亩,国内果农则以30—200亩为合适的规模(专业技术人员表示,一个家庭一般30—50亩比较适宜,一个家庭农场50—100亩比较适宜,一个合作社100—200亩比较适宜,一个企业200—500亩比较适宜,大企业一般也别超过1000亩)。
我国苹果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持续攀升。《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1》显示,2020年全国苹果生产总成本平均为6113.08元/亩,比2019年上升5.5%。其中,人力成本平均为3833.15元/亩,比2019年上升7.14%,占总成本的62.7%;物质与服务费用平均为1956.55元/亩,比2019年上升2.87%;土地成本平均为323.38元/亩,比2019年上升2.76%。在几个主产区中,尤其以山东的成本最高,达到7922.66元/亩。
此外,还有抵抗极端天气的成本,比如搭建防雹网,以及大风、高温、连续降雨等带来的减产等损失。
加上我国果农老龄化严重,60岁左右的果农是苹果生产的主力。他们种不动了,更种不起了。
针对这些真实的情况,果树管理就要更加省力化、简单化。苹果生产机械化是全球苹果种植的大势所趋。发达国家大部分果园早已实现机械化管理,并逐步向专业化和智能化发展,一般每个果园都有一套完整的耕作、喷药、施肥、割草、修剪及运输等机械设备,这些设备极大地减轻了果树生产的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中国果园目前只有喷雾打药用机动喷雾器或人力喷雾器,整地部分使用微耕机、挖坑机,运输用农用三轮车,果园其他农事作业一般均为人工劳动。
中国果园要想实现机械化种植,果园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是前提。规模化种植,能大大的提升机器的利用率,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标准化种植,给机械规模化作业提供足够空间,才可以充分的发挥机器的功效。
苹果套袋技术起源于日本,世界上除中国、日本、韩国外,其他几个国家几乎都是实行无袋栽培。目前韩国与日本套袋苹果栽培面积下降趋势明显,减少套袋的根本原因是套袋用工量大、果实品质下降、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及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上升。
我国苹果生产几乎全部实行套袋。但自推广苹果套袋栽培技术以来,有关套袋导致果品质量下降、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以及纸袋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首先,套袋产生了高昂的成本。山东套袋工价已经突破200元,熟练2人最高一天可以赚300元。也有一些地区实行计件工资,甘肃、山东0.08—0.1元/袋,陕西0.06—0.08元/袋,还需要专车接送或者付打车费用,管中午饭。据统计,1亩苹果园平均套1万个袋,折合纸袋费和套袋、摘袋人工费,每个袋的成本为0.2元左右,仅此就占了生产总成本的大约1/3。
其次,套袋所用纸袋,以及摘袋后铺设反光膜,也产生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消极影响。
于是一些专家、企业便开始大力推广苹果不套袋技术,甚至给人一种将其“神化”的感觉。
那么,苹果不套袋可行吗?我们大家可以肯定以说,可行!新疆阿克苏苹果、云南丑苹果就是不套袋的光果。但是其他区域的苹果不套袋目前是卖不上好价格的,甚至是卖不出去的。像是今年,明明可以卖4元一斤却只能1元卖掉了。
我们要考虑市场的认可度。目前,面对消费市场,包括苹果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往往都需要先拥有一个很好的卖相,才可以获得市场的认可,苹果的口感和营养往往排在后面。苹果不套袋,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就很容易染上病虫害、日灼病,影响苹果外观。在目前消费市场“以貌取果”的大环境下,苹果的外观直接决定着果农的收益。
此外,不套袋,可能会让果农付出更多的劳力和成本。虽然苹果不套袋,确实能够提升苹果的营养价值和口感,但是也非常有可能会让果农付出更多的劳力和成本。因为如果不套袋,在生长过程中苹果很容易染上各种病虫害,采收季节容易引发严重的日灼病和裂果病。未解决这样一些问题,生长过程果农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采收期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频繁地进行全园浇水,这将导致果农的种植成本进一步提高。
那么,具体能不能不套袋?我们大家都认为随着近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套袋期间“用工荒”问题加剧,减少套袋是我国苹果产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怎么样才能解决不套袋果品外观品质差问题则是下一步我们应该研究的。
综上,应该让新种植主体补充进来,加快存量果园的流转和改良,因为这样品种新、品质高、有品牌的苹果才会加快出现,果园智能化、机械化的进程也会尽快亮相。
而且,随着新老种植主体的更替,农资经销商服务的对象和模式也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谁能顺势转型,打破销售为王的观念,成为一个全方面服务平台,为新的种植主体提供高性价比、全程托管式的农技服务体系,谁胜出的概率就会越大。
目前,我国苹果的商品化处理水平较低,仅占全国苹果总量的10%,与发达国家(商品化处理几乎达到100%)相比,存在很明显的差距,许多地方直接在地头进行人工分级、装箱和交易。而且,多数贮藏企业没有预冷设施及清洗分级设备;冷链流通体系尚未完善,贮运不规范;品牌意识淡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不多,品牌效应不足。
采后商品化处理是提高商品一致性和销售价格,实现产后增值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生产者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新型经营主体应当承担起这一职能,完善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流程,通过机械化处理,完成清洗、消毒、涂蜡、分级、包装、入库等环节,提高苹果的商品性状,满足市场对高档果品的需求,增加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强化气调和恒温贮藏等技术,结合冷链运输,实现果品的周年供应,通过果汁、果酒、果醋、罐头、苹果脆片等加工,延伸苹果产业链。
继规模化、标准化之后,我国果业已然迈入品牌化时代,这对建立稳定的果品消费群,获取高额溢价意义重大。
在2021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中,烟台苹果品牌价值150.34亿元,延安苹果76.48亿元,咸阳马栏红69.14亿元,栖霞苹果68.29亿元,灵宝苹果66.33亿元,白水苹果59.99亿元,运城苹果56.01亿元,静宁苹果53.74亿元,这些区域公用品牌已然成为各苹果主产地的名片。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各地果业竞争力将随着其品牌建设力度的不同而严重分化。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就要积极地推进品牌策略,通过制订实施果品标准,着力推进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设,推进地理标志和商标注册,有力地促进果业的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加快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此外,随着“互联网+”和新型零售等现代商业模式的兴起,各类电商交易买卖平台以及线下果品便利店发展迅速,不仅极大促进了果农与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而且充分调动了果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催生“互联网+果业”的新型苹果产业经营业态。
搭上电商快车的新果农,从“面朝土地背朝天”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机变成了“新农具”,数据变成了“新农资”,直播变成了“新农活”,通过开辟电商销售新领域,促进当地果农增收。比如,从2013年开始,洛川县政府把“洛川苹果”作为主打品牌,全力发展当地电商产业,拉动产业转型升级。自从“触网”以来,洛川苹果电商销售额从400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超12.5亿元。截至今年7月5日“#洛川苹果”抖音线亿次的播放。
未来,苹果种植培养面积可能会持续减少,新品种会替代老品种,现代化的果园会慢慢的多,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销售越来越专业,“互联网+果业”的新型苹果产业经营业态越来越有韧性。
不管产业如何变化,花了钱的人苹果的需求一直在,种苹果的人也必将一直在。而且果业的每一次变局都将带来整个产业的变化,同时也会孕育出新的机遇。对于广大农资人来说,谁能真正扎根基层做服务,谁能帮助农民真正种出好苹果,谁能帮助农民解决产销对接问题,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