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化工固碱包装线主动化效果通过判定
11月15日,由陕西北元化工集团股份
眼下,火热的春耕生产从南向北稳步推进,拖拉机、微耕机、插秧机、农用无人机大显身手。预计今春全国将有2300多万台(套)拖拉机、耕整地机具以及播种机、水稻育插秧机具等农机装备投入生产作业,春耕生产变得更智能、更高效、更轻松。
在湖南省益阳市一片稻田中,两台高速插秧机正穿梭作业,变速、转向、过埂、栽插,所过之处,嫩绿的秧苗整齐有序排列。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信息处副处长朱礼好表示,与传统人工插秧比,高速插秧机效率高、质量好、返青成活快,秧苗的深度、间距更加均匀,秧苗整齐划一,便于田间管理并有利于提升产量。
在今年春耕生产中,高性能播种机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播种效率。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高性能播种机推广应用,能增加种植密度、确保机播质量,为粮食丰产丰收搭好架子、夯实基础。田间对比试验显示,在同等作业条件和农艺要求下,高性能播种机能够很好的满足密植株数要求,确保出苗质量,平均出苗率达90%至95%,比传统播种机高5个百分点以上。
目前,东北四省(区)已有10.9万台适于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高性能免耕播种机,今年计划实施保护性耕作1亿亩以上。陕西省推广小麦宽幅沟播、玉米密植复合作业机具,小麦、玉米培养种植示范作业面积超500万亩。
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和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智慧农机大显身手。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北斗智能农机应用是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的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全国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已达200多万台(套),其中植保无人机超15万台。水稻移栽用上无人驾驶插秧机,能够提升机插作业质量、节省人工投入、减轻劳动强度,按每台无人驾驶插秧机减少用工1人计算,每天就能节约用工成本200元至500元。植保无人机、喷杆喷雾机等加装北斗导航自动作业,精准开展“一喷三防”“一喷多促”作业,能做到不重不漏,既避免形成药害烧苗,又能提高肥药利用效率,并减少农民投入成本。
今年,在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农机逐渐多了起来。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田块零散、坡度较大、农作物品种也多,存在“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问题,农业机械化率不足50%,成为中国农机化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工业与信息化部大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快速推进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具研发,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针对南方大豆、玉米生产需求,支持研发轻简型播种机具,采取边研发、边熟化、边推广的方法,加快了产业化进程。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宜机化”改造的推进和适合丘陵山区作业的农机产品持续不断的增加、智能化水准不断提高,今年丘陵山区农机化有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
春耕农忙正当时,重庆市垫江县永安镇鱼龙村水稻种植基地负责人高伦武却异常从容。他登录重庆智慧农服数字农机跨区调度平台,详细填写作业地址及基地面积后“一键”下单。平台收到高伦武的服务需求后,即刻进行农机实时跨区调度。第二天清早,3名农机手就来到高伦武的稻田开展整地备耕工作。“现在耕地方便多了,拖拉机旋耕一天能作业20亩至25亩,而农户自用的小型手扶旋耕机一天只能耕5亩地;乘坐式插秧机一天插秧面积达50亩,比传统手扶式插秧机效率提升3倍,一亩地可节省本金100元左右。”高伦武说。
“近段时间是最忙碌的时候,一天至少要耕30多亩地。垫江县的春耕农机服务订单已经排不过来了。”重庆智慧农服集团垫江公司农机手陈伦均说。开春以来,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旗下重庆智慧农服集团利用智慧农服数字农机调度平台,将近3000台(套)农机具部署在农村第一线,全力服务好春耕生产,切实保障了小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机使用需求。智慧农服垫江公司负责人陈明川将8名机手派往永安镇、普顺镇等地,为农户提供秧田耕整、无人机飞防等服务。
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效助力春耕生产。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强化政策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粮食生产中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据了解,山东省阳谷县支持99个种植规模在100亩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自走式机,推动春季关键技术落实,实施“一喷三防”社会化服务28万亩次,推动减损提质增产。广东省依托“粤农服平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农资供应、机耕、机插秧等对接服务,推动48家服务主体与1243个规模经营主体和农户签订服务合同,服务面积达50万亩。
农机社会化服务可以有明显效果地整合农机资源,有效解决“无人种地”和“无机可用”的问题。重庆智慧农服集团总经理吴晶说,重庆智慧农服数字农机调度平台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方法,实现资源快速配置,引导农机有序流动,平台经营事物的规模涵盖农机购销、农事(农机)调度、售后维保、农机培训、补贴申报、行业监督等。吴晶介绍,下一步,重庆智慧农服集团将继续引导农机服务队、农机合作社等农事社会化组织加入农机调度平台,扩大农机调度平台规模,成为推动重庆农业生产作业机械化、精准化、智慧化的重要力量。
江西省崇仁县孙坊镇斜上村种粮大户曾海清今年计划种地350多亩,实行早籼稻—晚稻—油菜轮作,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曾海清说,农机让种地更轻松、更体面,未来他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现在他已拥有拖拉机、育秧机、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等农机,想更换更先进更智能的农机,但因价格太高、补贴率低而没有购买,希望国家可提升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额度。
目前,国家正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农业机械装备更新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之一。朱礼好认为,老旧农业机械以旧换新,将会激发广大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形成农机更新换代规模效应,为低迷的农机市场注入强劲动力。有关部门应持续实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推进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加快我国农机产品结构调整与升级,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实施,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当前,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将实施。在支持重点方面,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核心,将更多先进适用机具有序纳入补贴范围,重点支持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农机装备补短板、丘陵山区特色产业提升、农业其他领域发展急需,以及事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农业机械推广应用。
在补贴资质方面,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新产品取得补贴资质。
在创新试点方面,强化应用导向,实行与农机作业量挂钩的补贴资金兑付操作方式,实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加快先进适用短板创新机具研发制造、熟化定型和推广应用。
在风险防控方面,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建立省、市、县三级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全流程加强补贴机具各环节监督管理。
在补贴标准方面,快速推进高性能播种机等大面积单产提升机具优机优补,逐步降低区域内保有量明显过多、技术相对落后的机具补贴标准。
在补贴兑付方面,优化简化资金兑付流程,增加结算批次,支持相关省份探索加快补贴资金兑付的创新机制。
“农机购置补贴与应用政策应该要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做调整与完善,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一直在顶层设计方面持续来优化,以进一步激发农民购机热情、有效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促进我国农机工业和农机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朱礼好说。(记者 刘慧)
一个纺织车间内,一台经编机上有近3万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纱线,上千台经编机就是数千万根纱线。如何快速定位瑕疵点?
一个电器车间内,原材料种类多、体积大,靠人工搬运、放置,效率不高还容易出错。如何高效中转?
一个汽车变速器车间内,用于切削作业的刀具有600余种2000余把,每把刀具的寿命从几小时到几百小时不等。如何确保刀具处于正常作业状态?
“4号机台异常,请前往查看。”在位于福建泉州晋江市的华宇织造有限公司智能车间,工人听到系统自动提示后,迅速来到指定机台查看。不到2分钟,设备回到正常状态运转。
放眼车间,上千台经编机快速运行,每台经编机上都安装了十几个工业级高清摄像头。车间中央的数字大屏上,每台设备的运作时的状态实时显示。
“断纱、瑕疵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以前,只要机器开始作业,每台设备前都要确保有1名工人,通过肉眼在近3万根纱线中不断寻找瑕疵点,不但费时费力,也很难保证效果。”华宇织造相关负责人苏成喻说。
断纱、瑕疵的快速定位不只困扰华宇织造,更是纺织行业的普遍痛点。想改造却缺少借鉴,怎么办?
缺方向,晋江市工信局工作人员上门指导;缺技术,晋江引进高校与企业组织合作……经过4年反复试验,智能化视觉检测系统成功落地。
苏成喻介绍,通过高清摄像头进行图像抓取、算法识别、后台图像分析,哪台设备的第几根纱线出现瑕疵,系统能自动定位、巧妙识别,效率远胜肉眼判别。工人只应该要依据指令赶到机器前处理即可,整个车间每个班次只需要3名工人值守。
如今,从生产端的视觉检测、自动找布、自动排产系统,到自动仓储和自动物流配送系统,华宇织造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改造。据介绍,经编机的台运转效率从70%提高至85%,产品研制周期从平均30天缩减到15天,产品不良率和设备能耗也大幅降低。
2015年,泉州启动智能制造推进工作,明白准确地提出将发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作为加快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智能场景、智能工厂建设,鼓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设行业领先、覆盖公司制作管理全流程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截至目前,泉州累计推广应用自动化产线多条,公司制作效率提高50%,全市23家企业入选国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相关项目、46家企业获评省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
走进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广东广州工厂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正在有条不紊地作业。“每一批原材料进入生产线前,都会被自动贴上类似身份证的条形码,通过高空物流运输系统轨道,运送到生产线上的指定位置,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工厂工程部部长孙惠海说。
据介绍,工厂最初对单个设备或流程进行自动化改造时,由于各环节没有打通,效率提升有限。打通生产环节,进一步提升物料中转效率,成为企业的现实需求。
现在,工厂引入自动输送线、自动化立体库、自动导引运输车等一系列物流设备,对每一个工件、每一项流程自动扫码、生成数据。产品组装完成后,搬运机器人进行搬运,有效提升了物流作业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系统还能对物流数据来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及时有效地发现潜在问题。
“物联网、AI和数据分析等技术的融合应用,让物流管理运作更高效、准确、灵活。”孙惠海说。最近,他正忙着布置新的产线,“我们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系统上模拟运转产线的工作场景,模拟到最佳状态再投产。”
走出车间,记者跟着孙惠海来到监控室,只见数字大屏上的各项生产数据实时更新。“厂区内布有约5000个传感器,不仅能充分调配使用资源,还能实时发出警报、减少隐患。”工厂计划物流部相关负责人吕柱慰说。
近年来,广州积极开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示范项目培育工作,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率先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已培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
目前,广州市有3个全球“灯塔工厂”,7家企业入选工信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揭榜任务单位,28个场景入选工信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优秀场景,还打造了国家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陕西西安高新区,在汽车变速器企业法士特高智新工厂的数据分析室,工程师龙彬轻敲键盘,就能查看所有设备的运作情况。龙彬介绍:“就拿加工刀具等耗材的磨损来说,以前主要靠一线工人预估刀具进行多少次生产后就得更换。有时不准确,等出现废件才更换刀具,不仅造成原料浪费,还会耽误生产进度。”
现在,通过智能化改造,系统能对每一把加工刀具时时刻刻做“体检”。“我们在每把刀具上都安装了传感器,刀具常规使用的寿命殆尽时,系统会向现场工人发出提醒。”法士特高智新公司CEO赵建林说,“机床主轴的负载电流的大小就像‘心电图’,我们对这些电流数据来进行收集分析,通过不同特征可以对刀具‘望闻问切’,简直太精妙了。”
通过系统智能算法,刀具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可以实现精确预估。“这样我们就能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同时,将刀具使用率发挥至最大,另外也能确保黑灯生产不会因刀具寿命受一定的影响,让产线的质量、成本、效率均处于最佳状态。”赵建林说。
大到厂区环境的温度、噪声等数据,小到每一把刀具的寿命数据,工厂产线上的传感器源源不断将各项数据汇集到“智能大脑”中,每秒采集数据达10万条以上。赵建林介绍,相比传统制造模式,法士特高智新工厂通过数字孪生、万物互联、智能决策等技术,实现生产效率提升80%,能耗下降20%,产品交付周期缩短30%,人均产值提升5.2倍。
近年来,西安市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出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两化融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32个工业网络站点平台,28个企业工业互联网项目获得工信部试点示范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