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账”看阿克苏三农生产“新”变化
央广网阿克苏6月8日消息(记者丁安 通讯员刘红文 魏百宁)时下,“三夏”生产激战正酣,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塔河两岸广袤的田野里,处处是农机驰骋沃野、农民辛勤耕耘。今年,阿克苏地区各地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谋划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新模式、新技术、新机械在田间的大力推广应用,使得广大农民算成本账时笑容多了,增收的信心足了。
进入6月初,正值冬小麦麦黄灌浆期,也到了田间管理关键期。6月2日,在库车市玉奇吾斯塘乡阿热买里村,当地的农民正利用无人机给冬小麦开展植保作业。伴随着无人机的嗡嗡声,在绿意盎然的冬小麦上空,一架架无人机正按照预设航线来回飞行,其悬挂的喷洒设施把药液均匀、准确地播撒到每一片需要营养的麦叶上。
“无人机植保作业省时省力,减少了劳动力和种植成本,无人机植保相对于传统劳作方式,一亩地能节约一半的资金成本。”村民阿不都热依木·吾斯曼说。
作为库车市农业大乡,今年玉奇吾斯塘乡共种植冬小麦3.6万亩,为保障冬小麦茁壮成长,该乡已调集20台无人机,尽早完成所有冬小麦的植保机返青施肥作业。“无人机一次可以打药施肥25亩地,一天可以打药1000亩地,无人机作业大幅度的提升了植保施肥效率。”无人机操作手阿不力克木·吐地说。
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机械化。自今年春耕生产以来,慢慢的变多的无人机、精量播种机等高科技、智能化农业机具纷纷“上岗”,不仅使田间地头“科技范儿”越来越足,也使得农民春耕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据统计,仅春耕生产期间,阿克苏地区累计投入各类农机具15万余台(套),其中,仅无人机达2067架,无人机等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与推广,地区春耕生产的机械化率达95%以上。
气温日渐升高,又到了马铃薯播种季,连日来,在拜城县老虎台乡亚木古鲁克村,当地的农民正忙着播种马铃薯,伴随着隆隆作响的马达声,大型播种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起垄、播种、施肥、覆土等工序一体完成,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
老虎台乡气候温凉,土壤肥沃,适宜种植马铃薯。近年来,该乡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程机械化种植、管理、收获马铃薯,马铃薯已成为当地的重要种植产业。今年,该乡马铃薯种植培养面积达到了2万亩,占全县马铃薯种植培养面积近一半。
“马铃薯已成我们乡广大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也是富民产业之一。今年,我们通过‘订单+商品加工’的模式,种植马铃薯2万亩,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马铃薯种植、销售、加工的链条。”老虎台乡党委副书记阿布都如苏力·艾海提说。
马铃薯是拜城县的特色种植之一,因种植马铃薯具有经济价值高、产量高、增收明显等优点,这几年,该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体系,在老虎台乡、察尔齐镇、大桥乡等乡镇积极发展马铃薯特色种植,让马铃薯“土疙瘩”变成了致富的“金疙瘩”。
特色农作物具有产值高、销路好、不愁卖等优点,近年来,地区各地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马铃薯、色素辣椒、红花、油葵等特色种植,既丰富农业产业体系形态,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鼓了“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今年以来,阿克苏地区各地深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算好“绿色账”,纷纷推广生态循环农业、绿色有机种植,让广大农民的各类农作物丰产增收有后劲。
“我家的15亩核桃地,我全部施的是农家肥,核桃品质好、产量高,还能卖出好价格。”6月2日,在温宿县恰格拉克乡喀拉都维村,果农穆塔力普·亚库普一边组织人给核桃树追施农家肥,一边细算着增收账。
林果品质好、产品才能销得俏。在地区林果业“优质高效”行动的实施中,更多的果农如穆塔力普·亚库普一样,在发展林果产业中,逐渐以农家肥取代化肥、杀虫灯取代农药,不仅产出了绿色有机果,而且产品远销各地,钱袋子也是越来越鼓。
“去年我家就安装过杀虫灯,感觉防虫、灭虫效果都很好。今年我又安装了杀虫灯。”在阿克苏市依干其镇良种库木克什拉克村,说起安装杀虫灯的好处,果农帕尔哈提·吐尔洪说,过去使用农药灭虫,不仅成本高,还易引起农药残留量超标。自安装了杀虫灯后,无污染、低成本,种出来的果品也更绿色了。
如今在阿克苏地区,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日渐人心,科学田管、林下绿肥种植,以及沤制绿肥还田成了众多村民首选,果品品质好、市场销路俏,算好“绿色账”的背后带来的“口袋鼓”,增收致富信心足。
据统计,2023年,阿克苏地区林果种植培养面积稳定在450万亩,果品总产量262万吨、产值186亿元。
阿克苏地区各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使广大农民算成本账时笑容多了,增收的信心足了。